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台中梧棲的「快速網」

台中梧棲港的快速網船
        台灣地區使用「快速網」採捕水產生物之漁船日益增多,與沿近海底延繩釣、一支釣、刺網及定置漁業之作業糾紛頻傳。2002年6月初前往台中梧棲漁港進行台灣中西部沿岸海域作業的「快速網」調查。

有如用繩索編織而成的快速網具堆放船尾甲板
        漁民俗稱之「快速網」其實就是「大網目中層拖網」,屬於拖網具的一種,台灣沿岸海域作業的大多是「雙船作業的快速網」。台灣沿岸海域所使用的「快速網」,最早是1996年台南將軍的漁船自大陸引進使用的。因「快速網」網具袖網、背腹部份網目非常大,長達二公尺至六公尺,因此浮球用網片成串網住,才不會纏進網目內。網線粗,有如用繩索編織而成,網口高約十至十五公尺,濾水性良好,漁獲性能佳,翌年(1997年)八、九月間台中梧棲港籍的拖網漁船跟進採用。也受到寄籍在台中梧棲港的高雄小港、茄萣中小拖網漁民的青睞,紛紛自行組合改成雙船拖網,使用「快速網」作業。十二月初茄萣漁民又介紹給宜蘭地區的拖網船。據調查目前使用「快速網」作業的雙拖網漁船大都為20~50噸級拖網船,部份為50~100噸級拖網船,因部份是自行組合,所以光由船名很難辨識是否為雙拖作業之「快速網」,只有從船尾堆放的網具來辨識。
雙拖「快速網」的漁撈作業型態
        為進一步瞭解「快速網」的漁撈型態,隨「快速網」船從台中梧棲港出海,實際測定網具網口高度、調查其漁法、作業漁場及漁獲對象等資料。船抵達漁場後,主船先將袋網投入海中,然後開快車依序將胴網、背腹網、天井網、袖網、手綱投出,副船在左舷側待命。當手綱與曳綱接頭延放到船尾時,開慢車用攬索止住等副船靠近,副船將曳綱一端傳遞至主船換接手綱。手綱換接完成後,主、副船分開,然後一起開快車同時將曳綱投出。曳綱投放完畢後,主、副船間保持約50公尺的距離,開始以5-6節的速度拖網作業,比傳統拖網3-4節的速度作業還快,這也是「快速網」名稱的來源。
袋網由舷側吊起在船前段甲板
        經過3~4小時的拖曳作業後開始依投網時的相反順序起網。亦即兩船同時捲揚曳綱,當曳綱與手綱接頭捲楊到船尾時,開慢車用攬索止住等副船靠近,副船將手綱一端傳遞至主船換接曳綱。手綱換接完成後,主、副船分開,主船繼續將手綱、袖網捲進船,直到天井網揚起到船艉時停車,同時將船打橫。迅速解開繫在袖網前端的袋網索,引導至船頭利用捲揚機將袋網捲往船頭,再用船頭吊桿將袋網由舷側吊起在船前段甲板,解開袋網尾將漁獲卸於船頭甲板,分類處理漁獲。
船頭前甲板分類處理漁獲物
        台中梧棲的「快速網」船作業漁場集中於大安至海口間沿岸海域,作業水深18至50公尺,主要作業海域在水深20公尺左右。主要漁獲對象魚種有白口(斑鰭白姑魚)、其只(中華叫姑魚)、白帶魚、馬加鰆、白腹鰆、尖梭(大眼金梭魚)、石鱸(銀雞魚)、花身雞魚、白鯧(銀鯧)、(黃沙丁)、黃尾瓜(瘦平)等21種,除裴氏金線魚Nemipterus peronii外,其餘20種均包含在一般底拖網的主要漁獲對象魚種29種內。至於下雜魚,只有小牙Cazza minuta,仰口Secutor ruconius,細紋Leiognathus berbis及鶴鱵Strongylura anastomell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