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桃園竹圍人工魚礁禁漁區

桃園竹圍魚礁區水文及礁分佈情形(王敏昌2004)
        桃園竹圍魚礁區位置在桃園縣蘆竹鄉竹圍漁港西北,根據漁業署2000年7月27日公告資料,中心位置經緯度為北緯25°09'42"N,東經121°14'00"E,半徑0.5浬範圍的海域,水深22M。
這是一個歷史久遠的礁區,從1975年就設置了。
初期,1975-1976兩年共投放1.0M 方型水泥礁1268個。中期,1985-1986兩年共投放1.5M 方型水泥礁432個。1987-1988兩年共投放1.9M 雙層式水泥礁213個。後期,1992年開始改投放2.0M 雙層式水泥礁,1992-1999每年均有投放魚礁,共投放4505個。
        自2002年起礁體多元化、大型化。2002年投放電桿礁250座。2003-2004投放大型鋼鐵礁A型6座。2005年投放電桿礁280座、大型鋼鐵礁B型4座。

        桃園竹圍魚礁區是是最先投放鋼鐵礁的礁區。2003年11月6日 工作船拖曳著裝滿鋼鐵礁的駁船進入預定投置範圍,或許是首次投放,技術還在摸索中,3座A型鋼鐵礁從清晨到下午四時才投放完畢。側掃聲納圖顯示後來投放的兩座A型鋼鐵礁較集中相距約20公尺,位於第一座鋼鐵礁的西南方約120公尺。

        2004年06月12日請吳木生等潛水專家潛水調查,編號92A01鋼鐵礁坐落於北緯25-09.575N, 東經121-14.107E(WGS84)、編號92A05鋼鐵礁坐落於25-09.612N, 121-14.154E(WGS84)、編號92A06鋼鐵礁坐落於25-09.586N, 121-14.100E(WGS84),A01、A06兩座鋼鐵礁相距約20m,A01、A05兩座鋼鐵礁相距約100m,水深31m。鋼鐵礁投置在泥土底質,部分附著生物隨鐵銹剝落,大群雞魚聚游在下層。受海流影響,水質極為渾濁,能見度為零,照明燈光也極為有限,照相攝影效果也均不理想。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海功號不一樣的文物

南極蝦拓
        35年過去了,功成身退的「海功號」正孤伶伶地佇立在碧砂漁港邊,彷彿向過往的人們述說這往日的傳奇,歷史正逐漸褪色,故事也正逐漸被淡忘。然而,海洋保育學會理事長-海洋大學莊慶達教授不容青史盡成灰,在2010年6月8日「國際海洋日」,假基隆市漁會會議室舉辦「海功號從心啟航」活動。藉由歡聚,暢敘南極任務中最珍貴的回憶與心路歷程,讓台灣漁業史上最輝煌、最重要的一頁重現於世。同時計劃將「海功號」試驗船改建為「台灣漁業史博物館」。為了充實館藏內涵,也為了讓台灣民眾能了解首航南極的過程及對台灣漁業的貢獻與重要性,特委託專人撰寫《極地任務--追夢海功號》一書。
        個人與海功號有一種割捨不掉的感情。因此,當莊老師等人極力搶救海功號時,我毫不保留的將個人保留擁有的海功號相關的文物,全數捐出。近日整理辦公室時又找到與海功號有關但不一樣的文物。這個紀念信封是1981年11月-1982年3月,海功號第三次南極蝦資源開發時,利用捕獲的南極蝦製成的乾標本,拓印在信封上,再蓋上海功號船戳做成的紀念品。
運籌帷幄
        1979年11月19日至1980年05月30日帶領海功號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執行鮪類資源調查,期間船進夏威夷檀香山港補給時,遇到碼頭工人罷工長達21天,閒暇利用破損浮球及尼龍網繩,雕刻、編織「運籌帷幄」作品一件。

海功筆筒
另外,利用破損浮球及BT海水測溫儀廢棄套筒,雕刻製作「海功筆筒」作品一件。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苗栗外埔人工魚礁禁漁區

苗栗外埔人工魚礁區各類礁體分布情況(王敏昌2004)
        根據漁業署資料,苗栗外埔人工魚礁禁漁區公告中心位置經緯度為N 24°40'00"、E 120°44'00",水深35公尺。1985-1989年投放1.5m水泥礁290個、1.9m水泥礁248個;1990-1999年投放2m水泥礁2270個;2000年投放電桿礁100個;2003年投放軍艦礁1艘(漢陽艦)、B型鋼鐵礁4座;2006年投放電桿礁200個。

       魚礁區海域底質為細泥,稍一擾動即相當渾濁,水中能見度在水深10公尺以內尚有3公尺,20公尺以上則降到低於1公尺,超過22公尺,則完全沒有光線,使用人工光源,其能見度亦僅達0.5公尺,且大部分的光源會被懸浮粒子反射回來,造成魚礁調查困難。學術研究人員多次前往潛水調查,雖已經到達海底34公尺深處尋找,礙於能見度太差,未能尋獲軍艦礁或其他礁體。
測掃聲納探測到鋼鐵礁位置(王敏昌2004)
        2004年5月30日利用測掃聲納探測結果鋼鐵礁位置如圖 24-39.211N, 120-44.689E、 24-39.218N, 120-44.696E、ƒ 24-39.220N, 120-44.685E、 24-39.242N, 120-44.707E(WGS84)。本區的電桿礁主要分為兩區,近岸水深25公尺附近有一堆,另外在靠外面水深45公尺附近有一堆,而魚礁效益則以較深處較好。不過該區深度已經嚴重超過潛水工作人員的安全深度限制,因此無法進行潛水調查。外埔人工魚礁區各類礁體分布情況如上圖所示。

        2004年6月11日吳木生等專業潛水人員前往潛水調查,編號92B12坐落於24-39.215N, 120-44.696E(WGS84)、編號92B13坐落於24-39.214N, 120-44.689E(WGS84),兩座鋼鐵礁相距約20m,水深20.6m。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極地任務--追夢海功號》新書預告

新書由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發行,豐年社編印,即將於七月百年漁民節那天發表。
        1975年5月19日,我進入水產試驗所服務。海功號試驗船也在當年7月12日命名下水,因此海功號試驗船的後續整備工作是我初進水試所的重點工作。海功號好像是我從小豢養的黃金獵犬,有一種割捨不掉的感情。因此,當碧菡老師為了讓台灣民眾能了解海功號首航南極洋的過程,及對台灣漁業的貢獻與重要性,撰寫《極地任務--追夢海功號》一書時,也儘我所知提供所需的資訊。
        誠如作者在書後記所言:我,平庸一生,被埋沒冷落本理所當然;而曾為華人創造國際性榮耀的海功號,怎能以如此不堪的處境,讓曾見證它揚威國際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為它的晚景淒涼正如自己的年華老去而唏噓浩歎?碧菡老師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除收集相關船舶、漁業與海洋專業知識外,也蒐集當年有關海功號的簡報與個人的筆記、日記資料,只為了使本書內容力求合乎事實真相。對執行開發南極漁場任務期間,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個人背景和內心世界,絕不能只憑個人臆測。因此,先後訪談了當年參與計畫的重要人員,如農復會闕壯狄組長、盧向志顧問、陳長江船長、簡華龍大副、楊漢魁二副、戚桐欣股長、張明添觀察員、胡宗駒記者以及李燦然領隊家屬等。為了讓社會大眾能產生閱讀興趣,更採用了類小說的寫作方式。       
1976年12月28日海功號首航南極洋進南非開普敦港補給,王敏昌在碼頭攝影留念
        1976年12月2日奉派隨海功號試驗船出海首航南極洋,協助執行「南極蝦漁業技術及漁場資源開發計畫」。開航前,領隊李燦然博士陪同故所長鄧火土博士特別登船勉勵全體人員,其中有一句話『年輕人!不要做一個坐船的研究員』深深烙印我心。誠如呂一銘先生在2006年7月25日接受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專訪時所說:「能夠與海功號乘風破浪,首航南極洋,是一生的榮幸。」
        2010年6月9日,胡宗駒先生在他的部落格撰文「走入歷史」,訴說2010年 6月8日參加國立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與台灣海洋保育學會主辦的「世界海洋日」及「海功號首航南極洋34周年禮讚」系列活動,在基隆碧砂漁港重見海功號,登船走在鏽蝕斑駁的甲板上時,不禁有想哭的傷感。相信這是曾與海功號一起乘風破浪的人的心聲。
當年隨船首航南極洋人員2010年重返海功號甲板(張明添、王敏昌、胡宗駒)
        胡先生又說:那天離開碧砂漁港前,一再回頭看望那艘老舊的海功號,深感她和當年隨船一同遠赴南極洋的那些人一樣,終必會走入歷史,被人們遺忘。當年一同遠赴南極的37人中,已有約四分之一不在世間,大家雖不一定都有相同的背景或有任何淵源,但總是有一份同船共渡的緣分。海功號正是當年台灣社會的縮影:依族群來說,人員有本省、外省、客家和原住民;教育背景則包括從博士到小學都沒畢業的「素人」;就社經地位而言,也分屬社會各階層,甚至包括媒體人。如果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海功號南極首航不啻是研究民國60年代的重要歷史「切片」。感嘆之餘,更讓我要感謝海洋大學莊慶達老師、華健老師及碧菡老師等人的用心良苦,一心想把船體改建為博物館,極力想把台灣漁業史上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如實地保存發揚。也要感恩有識之士如李健全博士、農委會胡興華副主委、漁業署沙志一署長皆極力支持保存、維修海功號。
        很榮幸有先睹為快的機會,喚起我南極任務中最珍貴的回憶與心路歷程,讓台灣漁業史上最輝煌、最重要的一頁重現於世,既可發揚海洋文化,也可鼓勵有志青年發展海洋事業。為了對其所撰寫人事物的過程,一定要先有較具體而完整的了解才下筆,這就不得不對碧菡老師敬業的勇氣和堅持由衷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