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遠度重洋釣魷去(上)

從台灣到阿根廷整整飛行了約24小時
提到魷魚,就想起小時候住在高雄苓雅寮,廟會時常會看到賣魷魚絲的小攤販,最喜歡看烤的香噴噴的魷魚,經過兩支滾動的橫軸,被壓碎扁成絲,咬起來很帶勁。聽說魷魚都是從韓國進口的,做夢也沒想到長大後會「遠度重洋」到阿根廷釣魷魚。
阿根廷人悠閒的生活方式
1993年4月8日中午13:05,「遠洋漁船作業攝影團」導演陳世迪、攝影師細谷佳史、漁業技術專家王敏昌,一團三人搭華航班機經泰國曼谷機場,轉搭巴西航空班機繞經南非約翰尼斯堡,於4月9日上午06:30抵達巴西聖保羅機場。外交部駐聖保羅辦事處周國瑞處長早在05:20就到機場等候,因彼此不認識,周處長在向巴航確認我們抵達後,就在機場候機室尋找我們。第二次經過我面前,問我時才彼此認識,於是在周處長熱心協助下轉機前往阿根廷。約中午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從台灣到阿根廷整整飛行了約24小時。在駐阿根廷代表黃瀧元及秘書林榮發的協助下,「遠洋漁船作業攝影團」受到VIP禮遇出關,隨即由豐群公司代表接往Tritone Hotel休息。經一番漱洗,清除連日來飛行疲累後,14:30陳導演的姑丈蔡先生來訪,邀大家去家庭烤肉。
陳導演的姑姑在阿根廷布宜諾斯的家
原來陳導演的姑姑一家,20年前移民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沒想到陳導演因工作關係遠度重洋來相會。一路上瀏覽布宜諾斯艾利斯美麗的都市風光,欣賞阿根廷人悠閒的生活方式,分享家庭聚會庭園烤羊肉的樂趣。 
阿根廷南部幾乎是鳥不生蛋的地方
第二天(4月10日)一早04:30,豐群公司代表開車來接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機場,搭阿根廷國內班機南下,中午抵達Rio Gallegos,豐群公司基地駐在員派車來接,在荒野筆直無盡的公路上,北上行駛了將近4小時,終於抵達遠洋魷釣漁業基地Santa Cruz。從鳥瞰照片看,阿根廷南部幾乎是鳥不生蛋的地方。Santa cruz位於東側臨海的小鎮,人口約3000人,彷彿來到美國西部片裡只有一條街道的荒野寧靜小鎮。雖然位處偏僻,各項民生設施,如電力、電信、水、瓦斯等都很完整,還有道路、環境也很整潔,讓人驚訝的是有保存1978年創鎮時文物的鎮博物館,以及完善醫院設施等。 
Santa cruz位於阿根廷東側臨海的小鎮
豐群公司在Santa Cruz基地辦公室有2名駐在員,何德楨與丘佛生,分別負責漁獲轉儎與電台聯絡業務。前者日夜在港口的魷釣船及轉儎冷凍船上上下下,協調漁獲裝儎並簽證裝儎量,約三四天才回基地辦公室辦理文件和公司連絡。後者負責電台業務,每天早上8點固定和海上各作業魷釣船互通,瞭解各船作業狀況,填報表,代辦各項事務,如加油、補給、借支、安排轉儎、船員僱解、就醫等。遠洋漁業基地辦公室人少事繁,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狀態,駐在員個個都要俱有「內褲外穿」的超人本領。 
Santa cruz 有保存1978年創鎮時文物的鎮博物館,及完善醫院設施
晚餐時,丘先生帶「祥來富號」魷釣船王船長來和大家見面,商討後天(4月12日)出海及攝影的事情。目前在海上作業的魷釣船約120艘,大都集中在福克蘭群島與Santa Cruz之間的海域。因目前是盛漁期,運氣好大概2星期就能滿載,最差也只要20天即可滿載回航。
豐群公司在Santa Cruz基地駐在員用SSB與海上作業船隻連絡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Dr. Nancy Lo 與 TaiCOFI

服務於美國NOAA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Dr. Nancy Lo
第一次見到Dr. Nancy Lo 是在廖一久所長時代。Dr. Nancy Lo到水試所演講,介紹CalCOFI (The California Cooperative Oceanic Fisheries Investigations )和她的研究主題。CalCOFI成立於1949年,是加利福尼亞州漁獵局、NOAA西南漁業科學中心和Scripps海洋學研究所等三個機構的合作調查計畫,研究加州沿岸海域生態及沙丁魚資源衰減的因素。內容包括海洋環境、生物資源,聖嬰現象(El Nino)和氣候變化的指標監測。收集0-500m海域之水文和生物資料,包括:溫度,鹽度,溶氧,磷酸鹽,矽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葉綠素,透光度和C14初級生產力,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生物量、生物多樣性等。
台灣周海域環境與魚族
第二次見到Dr. Nancy Lo 是蘇偉成初任所長時,Dr. Nancy Lo很高興水試所也開始進行台灣周邊漁場環境監測計畫,Dr. Nancy Lo 稱之為「TaiCOFI」。負責執行計畫的是海洋漁業組吳世宏副研究員,所以Dr. Nancy Lo目前還記得吳世宏的名字。 
台灣周海域漁場環境監測62個觀測站
「台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是2003年蘇偉成所長積極推動的重大計畫。最初是指定由高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規劃,也曾請教過海洋大學、台大海洋研究所,最後定案共有台灣周邊62個測站,利用功能完善的漁業研究船「水試一號」按季蒐集水溫、鹽度、營養鹽、葉綠素及浮游動物等漁場環境資料,以瞭解台灣周邊海域水文及漁業生物時空分佈資訊。執行的計有海洋漁業組(安排出海人員及水文資料處理)、企劃資訊組(資料庫建立與管理)、高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安排出海人員及葉綠素甲測定)、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安排出海人員)、水產養殖組(營養鹽測定)等五個單位,為便於整合各單位,因此計畫主持人由劉燈城主秘擔任。後來因海洋漁業組負責船期安排,所以由海洋漁業組負責執行,實際上負責的是吳世宏副研究員,聯絡協調各單位隨船出海人員。另外,在仔稚魚處理分析方面尋求海洋大學李明安教授合作,浮游動物處理分析方面則請中山大學羅文增教授合作。 
台灣周海域漁場環境監測作業流程
不久吳世宏離職,改由李祐弘負責。後來海洋漁業組簡春潭代理組長離職,由李定安研究員擔任組長。不久李祐弘調高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李定安組長找王敏昌幫忙。台灣東北有鯖鰺漁場,東部黑潮流域有鮪鰹旗漁場,西部台灣海峽有鰆鯔鳁鰂漁場,計畫很有意義,因此整合組內研究浮游動物的李長縈、仔稚魚專家王友慈博士、專研頭足類的吳全橙參與協助處理分析樣本。剛好Dr. Nancy Lo第三次來所和大家討論TaiCOFI。Dr. Nancy Lo曾建議王友慈博士要先完成周邊計畫的仔稚魚資料後,再針對其他相關漁場有關的仔稚魚去分析研究。另外對洪慶宏所提漁場海況水團問題,Dr. Nancy Lo說非其專長,但CalCOFI有一組人專做這部份,她可幫忙引見。
水團分析
可惜,不久發生洪慶宏勞務工隨船出海回來,卻發現出海公差不准,秘書室要以曠職論,王敏昌力爭洪慶宏是奉派出海執行計畫,結果蘇所長批下不為例,王敏昌也因此憤而離開TaiCOFI團隊。不久李定安組長也離職了,高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企劃資訊組、水產養殖組、海大、中山也都不再參與「台灣周邊漁場環境監測」計畫,目前完全由海洋漁業組陳郁凱負責執行。
Dr. Nancy Lo 安排陳郁凱隨船出海考察CalCOFI作業過程
陳郁凱曾於2010年在加強科技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計畫項下,於7月20日至8月20日選派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OAA,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之西南漁業科學中心(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研習。承蒙Dr. Nancy Lo 熱誠安排研習行程,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之Scripps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美國加州沿岸漁場環境監測計畫(California Cooperative Oceanic Fisheries Investigations, CalCOFI)執行團隊進行訪談,並安排隨船出海考察CalCOFI作業過程。
陳郁凱隨船出海參與CalCOFI作業
 2012年7月30日,Dr. Nancy Lo第四次來所和大家討論TaiCOFI,每次看到的都是新面孔,唯一沒有變的是計畫主持人。看到陳育凱提人力不足問題,讓我想起陳郁凱2010年出國報告的心得與建議,提到CalCOFI 的人力運用方面,「計畫內的人員多半具有多年經驗,資深的資料採集與分析人員已參與20餘年,資歷最短也有四至八年以上,人員相當穩定,因此CalCOFI 資料可信度極高。建議整合所內性質接近之計畫、增加人力或者與學校合作」。TaiCOFI的人員更迭頻繁,企劃資訊組曾振德曾參與「台灣周邊漁場環境監測」計畫,想針對東部黑潮流域的水文、葉綠素等資料與衛星遙測的影像進行比較分析,兩年後又拆夥了。相信Dr. Nancy Lo之回答應是如何有效運用整合所內不同專長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與「台灣周邊漁場環境監測」計畫(TaiCOFI)才是重點,如科學魚探 (EK)、水文、浮游動物、仔稚魚、營養鹽、葉綠素甲,所內有那些人可參與?所外又有那些人可合作?如何配合「台灣周邊漁場環境監測」計畫,培育水試所不同領域人員的專長?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寧靜無聲試驗船「水試一號」

漁業試驗船「水試一號」
三百噸級漁業試驗船「水試二號」早在2009年12月18日開工,但直到2011年07月29日才下水,迄今又過了1年,建造工期已經2年7個月了,尚未竣工交船。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國際知名漁業雜誌大篇幅報導水試一號
回想一千噸級漁業試驗船「水試一號」是在1992年5月15日開工,同年12月30日下水,1993年10月15日竣工,同年12月14日交船,建造工期僅1年7個月。當時頗受國際知名漁業雜誌重視。
「水試一號」寬敞的駕駛室
「水試一號」全長(o.a.)65.75 m,垂線間長(p.p.):58.00 m,船寬13.80 m,船底至上甲板7.90 m,船底至中間甲板5.40 m,滿載吃水4.80 m,總噸數1948噸。
「水試一號」餐廳
1989年因海功號試驗船各項機械設備、導航儀器和船體已趨落伍、陳舊,每年維護費用龐大,台灣省議會第8屆第5次大會第35次會議審議省府78年度總預算案時附帶決議,請省政府寬列預算汰舊換新建造新試驗船,以期開發新漁場。經省府核准新建一艘一千噸級漁業試驗船接替海功號。
「水試一號」船員舒適生活居住空間
為籌建一千噸級漁業試驗船,水試所於1989年3月28日聘請國內造船、輪機、航海、漁業等部門學者專家計13人,由所長廖一久博士擔任召集人,組成「新建試驗船造船諮詢委員會」,配合水試所「一千噸級漁業試驗船籌建小組」,經多次會議反覆討論協商、訂定研究目標、用途及應有之需求性能、儀器設備等,並於1989年11月25日第3次造船諮詢委員會議決議委由財團法人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規劃,擬定「船東需求規範書」,最後在1990年7月31日第5次造船諮詢委員會議審議修訂完成。
機艙控制室,監控機艙裡機器之運轉
水試所所長廖一久博士有魄力,捨棄傳統以長官名字命船名的陋習,將新建一千噸級漁業試驗船命名為『水試一號』。並於1991年12月10日派王敏昌副研究員、郭國華技師會同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專家赴挪威、丹麥考察蒐集新式試驗船及裝備資料。該船在規劃設計上,除了要求低振動、低噪音之生活環境居住品質,除設有多項休閒娛樂及健身運動設施外,也配備完整的漁航儀器及研究設備,如:水文聲納 (EA500)、科學魚探 ( EK500)、漁網監控系統 (ITI)、全方位漁業聲納 (SR240)、都卜勒海流儀、溫深鹽探測儀(CTD, XBT)、自動鹽度分析儀、海水水質分析儀、萬能投影機及影像處理系統等。其中最重要之特性就是「寧靜」、「人性化」之生活環境。
主機之彈性機座 裝置,大大減低主機之振動與噪音。
「寧靜」之工作環境。主機是最主要之振動、噪音源,為了降低機艙之振動,採用中速主機,且在主機之機座處皆有撓性之結構 (FLEXIBLE MOU NTING) 裝置,大大減低主機之振動與噪音。兩台主發電機,也同時在其機座處設有避振之裝置。在機艙周圍皆設計用隔音材,並設置控制室,監控機艙裡機器之運轉。船舶航行時,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都沒有感覺到主機或船體傳出的振動與噪音。
「水試一號」之健身房
「人性化」之居住環境。為了達到本船低振動噪音之要求,在實驗室區及住艙區之地板皆有浮動艛板之設計,並採用低噪音高品質之空調設備。另外為了提高研究船的品質及研究人員、船員之船上生活環境、居住品質,船內裝潢有足夠的個人生活空間,並設有多項之休閒娛樂及運動設備,如沙龍、起居室、健身房、三溫暖、音響、電視、投影機等,藉以排除海上枯燥之生活。
「水試一號」之沙龍休閒空間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中、表層拖網漁撈技術

漁撈三部曲探、集、捕。
漁撈三部曲探、集、捕
 中、表層拖網以捕撈棲息於中、表層水域的特定魚蝦類,如鯖、鰺、鮪、南極蝦、櫻花蝦等為主。因此技術上須先探測、掌握魚蝦棲息水層深度及游泳動向,其次要精準調控拖網具的深度位置及速度,瞄準魚群,達到捕獲目的,故中、表層拖網漁法又稱為瞄準式拖網漁法(Aim Trawl method)。 
調控中層拖網具深度的設備:網口機(netsonde)
一般棲息於中、表層水域的魚蝦類,都屬於成群適水溫水平洄游,或日夜垂直洄游,所以配備的探測魚群的儀器設備除水平掃瞄聲納(sonar)、垂直探索魚探(echosounder)外,還配備探測水深水溫的儀器,如水深水溫計(BT)、鹽溫深儀(CTD)等。至於調控拖網具深度的設備,有簡易型的網口機(netsonde),有複雜型拖網具監控系統(trawl remote control system),除了能測知拖網具深度,也能測知網口的垂直高度、水平寬度與網板展開的寬度。
拖網速度改變,會改變網口的垂直高度、水平寬度與網板展開的寬度
影響拖網具深度的因子有曳綱長度及拖網速度兩項。延放或捲揚拖網曳綱長度,可以迅速有效大幅度調整拖網具的深度。雖然提高或減低拖網速度,能緩慢微幅調整拖網具的深度,但同時也會改變網口的垂直高度、水平寬度與網板展開的寬度。不同規模的網板與拖網具,只有一個最適當的拖網速度,才能使網口的垂直與水平高度達到最大。因此,非必要時,不會利用拖網速度來調整拖網具的深度。 
南極蝦表中層網最適當的拖網速度2.0-2.2節(1.0-1.1 m/sec)
1976年11月28日,海功號出海測試首航南極洋調查南極蝦漁業資源所使用的立式網板與拖網具,經測定結果最適當的拖網速度是2.0-2.2節(1.0-1.1 m/sec)。但所用的網板是一般中層拖網用的立式彎型網板,若要捕撈棲息於20-50m表水層的南極蝦,曳綱長度只能延放80-150m,如此一來,可能會因俥葉水流影響無法大量捕獲。當我向領隊李燦然博士報告試網結果時,這件事變成領隊李燦然博士所擔心,又不能說的秘密,只交代我12月2日海功號出港後,找時間再測試想辦法解決。 
利用拖網具監控系統的傳感器(sensor)進行網板調整測試
因此,當海功號航行在風平浪靜的印度洋時,花了3天的時間進行網板改進試驗。日本捕南極蝦用的網板是雙層彎型立式網板,中間空隙用小浮球充填,減輕網板水中重量。海功號用的網板是單層彎型立式網板,所以只好計算減輕浮力所需的浮球數量,繫綁在網板背面。利用拖網具監控系統的傳感器(sensor)安置在網板內側,進行調整測試。海功號進南非開普敦,難怪南非漁業專家不解要問「這是甚麼網板?」 
不能說的祕密:背著浮球的網板
中、表層拖網具不是沿著海底拖曳,而是捕撈棲息於中、表層水域成群的魚蝦類,漁獲魚種單純,如海功號在南極洋作業捕獲的是南極蝦;在中太平洋夏威夷海脊作業,捕獲的不是紅色金眼鯛,就是黑色的旗鯛。
海功號在中太平洋夏威夷海脊作業,捕獲大量的紅色金眼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