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典型雙桅蝦拖網船(double-rigged shrimper)(from finecommittee.org) |
2012年10月16日,一個很難得的機會,來到台灣省漁會擔任101年度輔導漁村產業發展計畫下「漁村社區經營策略及方針研習主管班」講習會講師,講授「漁業資源現況及管理」。其實最高興的是能與一些幾乎快忘掉名字的老朋友見面,就是當義工,也會答應來授課。
水試所1972年建造的鋼骨水泥試驗船「東山號」 |
授課完畢,老朋友葉組長、陳組長拿出一張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漁船模型圖,說是總幹事給他們的考題。原來台灣省漁會蒐集一些漁船模型,擺設在大門進口的屏風後面,常常會有訪客會問這是什麼漁船?沒有人能回答。
「東山號」在宜蘭大溪,進行雙桅蝦拖網具試驗 |
我一看就認出有四、五艘漁船是北美墨西哥灣海域作業的雙桅蝦拖網船。因為水試所在1972年有一艘鋼骨水泥建造的試驗船「東山號」,就是這種雙桅蝦拖網船型(double-rigged trawler),也曾帶領「東山號」在宜蘭灣,進行雙桅蝦拖網具試驗。
雙桅蝦拖網船作業圖(Sourc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
雙桅蝦拖網船作業是在船兩側各拖曳一頂網具。拖網具有兩種,一種是板拖網具(otter trawl),利用兩片網板(otter board,或稱door)來展開網口;另一種是桁拖網具(beam trawl),利用橫桿固定張開網口。在港內停泊時,板拖網具(otter trawl)會將網板卸除放在兩側船舷,網具則吊掛在船尾,如上圖。若是使用桁拖網具(beam trawl)則直接吊掛在雙桅桿上。省漁會蒐集的漁船模型這兩種網具都有,另外有一艘是西班牙的章魚籠具漁船,一艘艉式拖網船,一艘刺網作業船,另一艘沒有漁網具的可能是魚貨運搬船。
北美墨西哥灣作業之雙桅蝦板拖網船(Photo courtesy of NOAA) |
其實台灣早期也有雙桅蝦桁拖網漁船,分佈於台南、嘉義、雲林等縣市。北起雲林、麥寮,南至安平一帶,水深70工尺以淺海域,海底底質為泥砂、平坦遼闊,蝦類資源豐富。
台灣早期的雙桅蝦桁拖網海上作業圖 |
1973年3月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前身)出版了一本陳明榮編的「台灣之漁具漁法」(農復會特刊新十一號)。在漁業組組長陳同白先生的序裡清楚說明該書編印過程。為改進漁具,促進漁業增產,1956年12月補助水試所、漁業局辦理台灣漁具漁法調查,歷時9個月完成。後因漁業科技進步,漁具漁法改進甚多,再次於1970年9月至1971年6月請漁業局、水試所、海洋學院專家學者深入各地漁港、漁村調查,由漁業局技士陳明榮編寫、高雄市漁會莊索先生繪圖,如上圖。書中第23頁有蝦桁曳網介紹。
現代在台灣西南海域作業之的蝦桁拖網 |
台灣雙桅蝦桁拖網具結構設計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收錄在其出版的「小型漁具漁法圖譜」(FAO catalogue of small scale fishing gear)一書裡。 目前台灣蝦桁拖網船大型化,而且改成單桅桁網作業,已不再使用雙桅方式作業。桁拖網的橫桿上,固定網口張開的裝置也改成直徑約四、五十公分的輪型,在高雄興達漁港碼頭邊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