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2012「自由中國號」(周美晴攝),右:1955出海時的「自由中國號」(中央社) |
2012年7月11日,各平面媒體大篇幅報導,1955年自基隆正濱漁港出發勇渡太平洋的「自由中國號帆船」,在經歷了近57年的海外漂泊後,於今(2012)年5月17日又回到當年出航的基隆港。經近兩個月的整修,文化部特於7月11日「航海節」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行「自由中國號帆船」迎回、揭牌儀式,邀請當時隨船出海的船員周傳鈞、美籍人士麥克文,以及現居紐西蘭基督城的胡露奇等人回台參加,共同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誠如文化部長龍應台致詞時所說,1955年的基隆海面,韓戰剛結束,緊接著又爆發一江山戰役,台灣是如此風雨飄搖的時代,這五個年輕人,還有個「很怪的」美國人,在台灣海峽烽火連天之際,只是單純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這麼出去了,真的是台灣海峽的當代傳奇。
|
周傳鈞(左)、胡露奇(中)、麥克文(右) (黃進福攝) |
自由中國號長23公尺,寬6公尺,高4.6公尺,對我而言她是一艘機帆船古物。其實引起我關注的不是船,而是隨「自由中國號」出海的人--「胡露奇」先生。1978年2月海功號第二次南極行調查南極蝦資源,中途進紐西蘭南島基督城補給時,曾與耳聞景仰的漁業前輩「胡露奇」先生見過面。
|
台灣大小單拖漁船所用的「胡露奇網板」
|
台灣大小單拖漁船目前所用的鐵網板就叫「胡露奇網板」,簡稱「胡氏網板」,亦即國際上通稱的「VD式網板」。去(
100)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漁業技術類科漁具漁法學概要的試題就有一題:網板之功用為何?胡氏網板與橫式網板設計上有何不同?優、缺點為何?
|
(上)傳統木質平板型網板, (下)胡露奇改良設計的木質彎型網板 |
1952年胡露奇先生任職中漁公司,深感傳統木質平板型網板使用三條鐵鍊很難調整拖曳角度,網板容易翻轉造成上下手綱交叉影響網口張開,還有網板容易插入泥土造成拖網作業吃力。於是著手研究改良,將平板型改成彎型,三條鐵鍊改成兩條,不僅拖曳角度容易調整,更大大改善網板「吃泥」的現象。雖然模型試驗證實效果良好,卻沒有拖網漁船長敢使用,於是將研究成果發表於1954年7月份(第19期)中國水產月刊(現改名為台灣水產月刊)。
|
鐵質彎型胡露奇網板
|
直到1957年10月,胡露奇先生擔任中漁公司漁臺輪船長時,將木質彎型網板改成全鐵質彎型,同時把鐵鍊改成半月型鐵環,也就是目前單拖漁船所用的鐵網板形式,自己先使用。作業結果證明效率很好,於是在第二年(1958年)3月向經濟部中央標準局申請鐵質彎型網板專利獲准。可是到1959年才有第2艘拖網漁船永嘉一號跟進,改用鐵質彎型網板,使用情形很滿意,於是鐵質彎型網板開始漸漸被拖網漁業界所注意,紛紛改用鐵質彎型網板。胡露奇先生並在1961年5月出刊的中國水產(第101期)撰文介紹鐵質彎型網板的優點,引起美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拖網業者注意,紛紛來函訂購或索圖。
|
胡露奇利用易開罐設計成曳繩釣用的潛水器
|
胡露奇先生後來以漁撈專家身份受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移居紐西蘭南島基督城。此外,在FAO出版的漁具漁法圖譜裡,有胡露奇先生利用易開罐設計成曳繩釣用的潛水器,釣獲棲息於較深水層的鮪魚。胡露奇先生,真的是台灣漁業界的傳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