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縣宜蘭河岸邊的東港榕樹公園 |
2012年11月27日下午14:00,水試所在宜蘭縣東港榕樹公園宜蘭河岸邊,由劉副所長主持,舉行種鰻標識放流暨鰻魚資源復育宣導活動。
|
2012年種鰻標識放流暨鰻魚資源復育宣導活動 |
這是繼2010年12月23日第三次在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榕樹公園,舉辦「鰻魚資源復育暨種鰻放流宣導活動」,希望喚起大眾對於此產業和生態的重視,並藉此機會向民眾宣導鰻魚保育的相關知識。(水試專訊33)
|
劉副所長主持種鰻放流儀式 |
台灣鰻魚的養殖面積約 3,500餘公頃,每年鰻線的需求量約為50公噸。近年來,天然鰻線的年產量降至10公噸以下。鰻線嚴重不足,鰻魚的實際放養面積僅1千餘公頃而已。
|
放流的種鰻 |
水試所自1976年起開始實施種鰻放流工作,至1996年已放流種鰻20餘公噸(約3萬7千尾),此項積極增加鰻苗資源之措施,普獲國內、外養鰻界之重視與肯定。因應養鰻界之要求, 1996年1月13日上午09:00,在高雄前鎮漁港碼頭,繼續實施種鰻放流工作。由廖一久所長主持儀式後,利用「海富號」試驗船將種鰻裝運出海放流於小琉球附近海域。(潮訊86)
|
海洋放流種鰻 |
1997年1月17日上午09:00,仍然在高雄前鎮漁港碼頭,由廖所長主持,舉行第17次種鰻放流典禮,經性激素人工摧熟,並植附標籤的種鰻1,500公斤,利用「海富號」試驗船運往小琉球附近海域放流。(潮訊98)
|
1999年利用「水試一號」試驗船公海放流種鰻 |
1999年5月17日上午09:00,水試所在基隆正濱漁港碼頭,舉行第19次種鰻放流典禮,利用「水試一號」試驗船將種鰻裝運出海,前往菲律賓海西馬里亞那海嶺南方海域(北緯14度、東經141度)放流,首次在公海實施種鰻放流試驗(潮訊126)
|
2005年開始河川放流種鰻 |
2005年開始,水試所與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執行「 鰻魚生態調查與資源培育 」計畫,為究明鰻魚的生活習性、食性、產卵迴游路徑等生態之謎,決議將過去的海洋放流,改為河川放流。2005、2006兩年,分別在宜蘭縣宜蘭溪、新竹縣鳳山溪、苗栗縣後龍溪與屏東縣高屏溪等處,共計放流成鰻(2–3尾/公斤)3600尾。(水試專訊19)
|
成鰻體內植入微電子晶片 |
放流之成鰻體內均經植入微電子晶片及耳石螢光染色標識等處理,以便追蹤評估放流效果;另外,為便於漁民由外觀即可輕易辨識放流鰻魚,每尾都再以剪尾鰭標識。再者,為進行長期的生態調查,2006 年起,除了成鰻外,另在新竹縣鳳山溪及苗栗縣後龍溪上、下游,分別放流 50 - 100 尾/公斤之幼鰻3000尾。該些幼鰻也採取浸泡四環素螢光染劑及剪尾鰭條等多重標識方法,以利追蹤研究。(水試電子報2007.03.15)
|
宜蘭縣宜蘭河河口放流種鰻地點 |
回顧台灣種鰻放流『試驗』(水試專訊36),36年來由海洋放流,改為河川放流,由人工摧熟植附標籤,到植入微電子晶片及耳石螢光染色標識,想問鰻魚的生活習性、食性、產卵迴游路徑等生態之謎,究明了沒?
|
36年來種鰻放流『試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