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
鰻魚 (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是台灣重要的淡水養殖種類,盛期年產值曾達台幣168 億元,因而贏得「養鰻王國」之美譽。每年需15-50 噸鰻苗,均是捕撈自沿岸及河口區域,每年冬季漁民捕撈鰻線 (鰻苗),成為主要經濟來源,因此鰻線又有「水中黃金」之稱。
|
捕撈鰻線 (鰻苗)的竹筏與網具 |
水試所在2011年12月出刊的「水試專訊」第36期,有一篇「回顧台灣的鰻魚放流」特別報導,詳細述說水試所鰻魚放流的時空背景與經過。自1976年至2010年陸續執行了45 次的鰻魚放流,計約3.8萬公斤,10 萬尾。此項放流工作對資源培育普獲台、日養鰻業界之重視與肯定,有助於台灣養鰻事業的穩定發展。
|
海洋放流種鰻 |
但自2005年至2008年天然鰻苗捕獲量逐年減少,僅5-25 噸,嚴重匱乏,致使苗價高漲,2010 年每尾高達台幣100 元以上。鰻魚養殖成本提高,產量也因之銳減,年產值僅約台幣62億元左右,影響產業的發展甚鉅。因此,水試所檢討過去海洋放流種鰻的效益,根據學者、專家之意見,自2005 年起,改在鰻苗捕獲較多的河川,如宜蘭縣宜蘭河、屏東縣高屏溪或有自主性護漁之河川,如苗栗縣後龍溪、新竹鳳山溪等處放流。放流鰻魚分為成鰻 (1-3 尾/kg) 以及幼鰻 (50-80 尾/kg) 二種。此外,為提升追蹤評估放流效果,增加了動物晶片及耳石螢光等二項較新的標識,並請台灣大學漁科所協助評估放流效益。
|
河川放流種鰻 |
文中檢討放流鰻回收情形,由於缺少有經驗專業撈捕人員,同時簡易的籠具常遭破壞或被偷漁獲之情事,使回收鰻魚數量偏少,嚴重影響放流效益之評估與追蹤。結語提到靠水產試驗所左支右絀的技術人力單方面投入,實難以盡其功。
|
水產試驗所人才濟濟 |
其實,水產試驗所人才濟濟,有養殖專家、生技專家、海洋生物及漁撈專家,只是沒有團隊分工合作精神而已。若由副所長擔任總召,召集水產養殖組、海洋漁業組、淡水繁養殖中心、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等單位的各類型專家,打破建制組成鰻魚資源研究團隊,分組分別就近負責宜蘭縣宜蘭河、屏東縣高屏溪、新竹鳳山溪等處之放流計畫,進行(1)放流前後河川中、下游水域環境與棲地生態調查。(2)放流前鰻蓄養、測定、運搬與標識。(3)放流後鰻之回收、追蹤與評估。同時結合民間護漁組織,以及對資源培育有共識的漁民共同參與,俾能群策群力、相輔相成,達到鰻魚資源永續的最終目標。
|
捕鰻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