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3‧鰹鮪大型圍網

鰹鮪大型圍網(tuna purse seine),有稱為美國式單船圍網,屬於遠洋大型單船式圍網large-scale purse seine。美國早在1914年首次以單艘式圍網漁法捕撈鰹鮪魚類,經十餘年的改進船隻大型化、作業省力化,發揮高於日本延繩釣漁法約10倍之生產力。日本在1971年開始建造1000噸級大型美式鰹鮪圍網漁船,主要在南太平洋海域作業,所捕獲之正鰹及小黃鰭鮪成為世界鮪罐頭市場原料主要來源。
1984年台灣自行建造的900 噸級單船式圍網船「豐國 707」
台灣在1982年底,從日本引進美式鰹鮪大型圍網漁船,初期並聘日本技師指導。1984年台灣自行建造的900 噸級單船式鰹鮪圍網船「豐國 707」開始參與作業,短短10年作業船隻已增到44艘,其中有2 艘配備有直昇機輔助作業。台灣的鰹鮪大型圍網船都集中在西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島國的專屬經濟海域及鄰近公海作業,年產量超過100,000公噸,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鰹鮪圍網漁業國家之一。 
配備直昇機的鰹鮪大型圍網漁船「豐國 736」
現代化鰹鮪大型圍網漁船多是1000噸級以上,船型採流線型設計,船首船尾裝有側推器,可以防止在起網時船身陷入網中。駕駛室在船艏,配備有主機遙控裝置、衛星定位儀(GPS)、全方向探魚聲納、航海雷達及海鳥雷達、短波無線通訊器等。駕駛室上面設瞭望台,備有高倍率雙筒望遠鏡,供觀察魚群、偵查流木及海面海鳥狀況。 
船尾成斜坡狀的單船式鰹鮪圍網船
單船式鰹鮪圍網船最大特徵就是船尾成斜坡狀,搭載1 號帶網快艇。船尾前即網台,網台前方為漁撈作業甲板,甲板下是魚艙。漁撈機械幾乎全都是油壓驅動式,主要有締括綱絞機和揚網機(POWER BLOCK)。 甲板上另外搭載2 號及3 號兩艘機動快艇,艇上配備有魚探機及無線電對講機。 
鰹鮪大型圍網海上作業情形
網具多採用尼龍無結節網地編成,身網網目10.5公分,網長1200 -1550公尺,網深120 -300公尺。身網有兩個「捕魚部」和一條「切帶」,當圍捕到魚的數量多時,可以把魚分隔在兩處,再撈取進艙。身網的四周邊緣加上一段由較粗網線編成的網片叫作「緣網」,用以保護身網。 
鰹鮪大型圍網作業示意圖
浮子是塑膠製圓筒型,以直徑22公釐的尼龍繩串連為浮綱,圍網時機動快艇可以拉起串繩掛在艇邊防止浮子綱沉下水面,同時阻止網內魚群脫逃。 
沉綱是鐵鍊,沒有沉子,以尼龍繩連結沉綱和緣網。每隔5.8公尺結付一個鐵環。締括綱通過鐵環,在投網包圍魚群後束攏,把鐵環縮聚在一起封閉身網下方,阻止魚群從網下潛逃。現代化鰹鮪圍網船改用鉛製締括環重 7.5公斤具有活動鎖扣及滾輪裝置,增加身網沉降速度,並簡化揚網作業,節省人力。
鰹鮪大型圍網首要工作-尋找魚群
鰹鮪圍網漁船到達漁場後,首先要尋找魚群。最常用的是目測法,由航海船長帶領船員輪班在瞭望台用高倍雙筒望遠鏡觀察四周海面。有經驗的漁撈長可以根據海面異常情況判別魚群大小、動態。其次是聲納、雷達等儀器探測法。魚探機、聲納可以探測到目測無法看到的較深水層的魚群棲息水深、分布狀況及數量,海鳥雷達可以發現更遠處海鳥的蹤跡。此外,有直昇機偵察法。直昇機可在 100公尺上空偵察追蹤魚群,偵察的範圍大、效率也高。 
圍網次要工作-包圍魚群收攏締括綱
發現魚群後,漁撈長根據魚探機及聲納資料判別魚群種類、大小、數量、游泳方向等,考慮海流、波浪、風向風速等因素,決定投網的方法。先放下2 號、3 號機動小艇,指揮船員就投網位置待命。當下令投網時,立即放開1 號快艇上的鉤扣,1 號快艇沿著船尾斜坡滑下到海面,然後開動引擎拖曳著網的一端,聽從漁撈長無線電話指揮前進包圍魚群。同時網船則一面注意魚群動態,一面調整船速和航向,配合2 號、3 號小艇的追趕魚群,繼續投網包圍魚群,直到和1 號快艇會合。1 號快艇靠近網船左舷船首將網的一端遞交網船,然後繞到網船右舷橫向拉曳網船。網船解開締括綱,將締括綱兩端捲進絞機,迅速收攏締括綱,締括環集中懸吊在締括綱的中央。然後啟動揚網機開始把網捲上船,依序解開締括環的鎖扣,捲揚上船的網整理堆放在網台,右舷邊放浮綱,中間堆放身網,左舷邊放沉綱及締括環。 
圍網最後工作-撈魚進艙
起網到最後的捕魚部時,1 號快艇把拖曳網船的工作交給3 號艇,然後繞到網船的左舷將捕魚部的浮綱拉掛在快艇的右舷繫牢,2 號艇則在1 號快艇的左舷拖曳著1 號艇,使捕魚部能形成網池。利用大抄網插入網池抄魚,由網船的吊桿滑車吊到網船作業甲板的漏斗上方,將魚卸落到漏斗滑道流進-17 ℃左右的冷鹽水艙預冷。 作業完畢,進港轉載漁獲。
台灣重要的遠洋漁業--鰹鮪大型圍網漁業
台灣在1982年從日本引進美國式鰹鮪圍網的技術成功後,經過二十多年來全體業者的努力,奠定了鰹鮪大型圍網漁業發展的基礎。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山中傳奇、滿月圓

4月24日,基隆很難得太陽一早就露臉了。上午08:55任老師賢伉儷準時照約定時間開車來接我們。大家心情輕鬆愉悅,上高速公路前往約定會面的地點三峽恩主公醫院。10:00左右許校長伉儷、李老師伉儷及吳家姊妹等人也相繼開車抵達,於是三部車6對12人浩浩蕩蕩前往山中傳奇。
山中傳奇生態農場」八角型鱘集約養殖池
也許不是假日之故,遊客不多,相對映斑剝的建築物,感覺有點冷清。「山中」不見了,只見「傳奇」。原來早期創下在低海拔山區成功養殖高山鱒魚傲人成就的「山中傳奇生態農場」,已於2006年8月更名為「千戶傳奇生態農場」,目前是國內最專業、規模最大的鱘龍魚養殖場。參觀農場自創「八卦池」式的集約養殖池,提高溶氧量,使魚能在池中充份運動,並使池內排泄物順流而出。此外,生態農場也自行繁殖台灣蓋斑鬥魚及水草。 
千戶傳奇生態農場自行繁殖的台灣蓋斑鬥魚
鱘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體型龐大,一般來講都有2~3米長,最長的有7~8米,平均體重是200~400公斤,體表有五縱列骨板,有像吸盤的嘴,以小魚、微生物類為覓食對象,在地球上己存活一億四千多萬年,有「活化石魚」之稱。分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中東等地,其中以俄羅斯、伊朗及中國的黑龍江為主要地區。 
生態農場種植的水草上水珠像珍珠
中午在農場餐廳用餐,一面品茗清香七葉膽茶,一面享用鱘龍魚生魚片、清蒸、熱炒等各式料理,還有鱘魚凍與卵冷盤、彩虹醃鱒,最特別的是24種中藥熬煮的鱘龍魚湯,鱘龍魚軟骨呈半透明狀,有極好的口感。鱘龍魚肉質極佳,做成的生魚片有嚼勁。 
滿月圓處女瀑布前留愛心
飯後,大伙開車前往滿月圓。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座落於三峽鎮的山區,溪流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多且富變化性,尤其每年由秋季到春季時,都有楓葉轉紅,是北台灣最好的賞楓去處。此外,滿月圓瀑布、處女瀑布,是園區最具人氣的景點。 
兩隻紅頭,橘身,滿佈剛毛的毛毛蟲雨中競走
下午約14:00抵達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處,突然天氣陰暗,最後下起雨來。一路上看到蚋仔溪災害復建工程持續進行中,為安全考量遊樂區延至2月2日才開園。目前主步道路基已回填完成,園區內步道完善,比以前更好走,不論是連結步道往處女瀑布,或往滿月圓瀑布,感覺上更舒緩、安全。只是記憶中滿月圓瀑布下有一大片寬廣的平坦水域,可供遊客泡腳休憩,完全不見了,只能在觀瀑亭裡遠遠眺望瀑布。 
黃金木屑步道上的青春美少女
在回程路上,看到兩隻毛毛虫,正比賽誰爬的快。紅色的頭,橘色的身體,全身長滿長長的白色剛毛。跟平常在家裡陽台看到的,綠色身體沒有毛,頭大大的,像蠶寶寶一樣的毛毛虫不一樣。不知是蛾還是蝶的幼虫。 突然發現滿月圓入口處到停車場之間,沿溪岸邊新鋪一條黃金木屑步道,走起來鬆軟舒服,大伙一面走一面跳躍,玩high起來,像15、6歲小女孩。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2‧鯖鰺大型圍網

鯖鰺大型圍網夜間作業情形
鯖鰺大型圍網(mackerel purse seine),有稱為日本船團式圍網,其實屬於近海中型單船式圍網medium purse seine。據陳明榮(1973)編的台灣之漁具漁法,1967年曾自日本引進一組,因連續兩年漁獲不佳而停止。1970年再從日本輸入一組(1艘網船、1艘集魚船、2艘運搬船),作業成績尚可。1977年在發展漁業鼓勵新式漁法漁業政策下,核准自日本輸入一組鯖鰺大型圍網,漁獲效率良好。1979年又輸入三組,作業成績斐然。因此,1989年又增加了四組,共有八組大型圍網船隊,都集中在南方澳,南方澳可以說是台灣唯一的鯖鰺大型圍網基地。大型圍網在1990年代是全盛時期,一年總產值可達十三億元。 

鯖鰺大型圍網具結構圖
鯖鰺大型圍網漁船一組船隊有一艘鐵殼網船(又稱母船)、兩艘集魚燈船及兩艘運搬船。網具長約1400公尺、深220公尺,總重約20噸。漁獲以鯖鰺為主,作業時間通常在晚上,網船利用魚探機發現魚群後,通知燈船就定位,打開集魚燈誘集魚群。網船上的工作船繫拉圍網具一端,與網船一起下網繞行一大圈後,工作船與網船會合,將網具一端交回網船,網船隨即迅速收攏締括綱,然後啟動揚網機捲收網具,將魚群驅聚於魚捕部。接著運搬船靠攏,利用大型抄網將漁獲吊撈到運搬船魚艙冰藏,隨即運回港。曾創下一網捕獲到220多噸鯖魚的紀錄。 
現代化扒網漁具漁法,蘇澳稱為近海圍網
在漁業人力短缺、漁場資源不足,加上現代化扒網漁具漁法興起,漁業經營限入困境,1994年剩6組船隊在作業。102年2月27日漁政管理單位發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限制未滿五十噸的鯖鰺漁船,不得在距岸6海浬內從事鯖鰺漁業、以及五十噸以上的鯖鰺漁船,不得在台灣本島距岸12浬內作業;另外規定6月1日-6月30日為禁漁期,限制在東北角海域(北緯24度以北之海域)進行捕撈作業。還有鯖鰺漁業作業船須配備VMS(船舶監測系統),並定時繳交漁撈日誌。
2013年3月16日鯖鰺大型圍網走入了歷史
2013年3月16日宜蘭縣南方澳最後一組大型圍網船隊,結束了最後航次作業,五艘鐵殼船組成的船隊靠岸,網具收上岸後,下台一鞠躬,打算轉型經營扒網漁業,至此鯖鰺大型圍網走入了歷史。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1‧巾著網

依照作業型態及漁獲魚種不同,台灣的圍網漁具漁法可分為扒網(lampara)、巾著網(ringnets)、鯖鰺大型圍網(mackerel purse seine)及鰹鮪大型圍網(tuna purse seine)四種。扒網(lampara)已經在2012年1月28日介紹過,不再說明。
巾著網船海上追捕烏魚情形
巾著網,屬於沿近海小型雙船式圍網(ringnets),春夏兩季圍捕鳁、鰹、鯖等洄游性魚類,冬季則在台灣海峽圍捕烏魚(Grey mullet)。 
根據李燦然等(1974)的調查報告,巾著網是從日本引進的,所以到現在仍然沿用日本的稱呼「巾著網(kin-jaku-ami)」,然而日本的巾著網(kin-jaku-ami)漁具漁法卻是在19世紀末從美國引進捕沙丁魚的,1913年開始用來圍捕沿近海的鰹、鮪魚類。
巾著網船下網圍捕烏魚情形
巾著網是一種機動、迅速、有效率,且能大量捕獲魚群的漁法。兩船抵達漁場後靠近,船頭使用約10-15公尺長大繩繫結,船尾分別載著圍網具的一端並繫吊於吊桿上,然後以約6節(浬/小時)速度並行前進,船員都在船頭及駕駛台上瞭望海面搜尋魚群,船長則利用魚探機探測海面下魚群動向。發現魚群後,加速追蹤,在距魚群約100公尺遠時,解開船頭及船尾的繫繩,兩船分開向左右全速下網包圍魚群,最後兩船會齊停車,並迅速捲收締括綱,將魚裙圍捕在網內。然後起啟動揚網機捲收網地縮小包圍,最後將魚群集中於魚捕部。將魚捕部的浮子綱拉掛兩船的舷艢,再用抄網將魚吊撈進魚艙冰藏。 
烏魚巾著網具圍捕作業情形
烏魚在台灣不僅有「烏金」之稱,在黑海、地中海等東歐地區也是很普遍的食用魚種。烏魚會成群在水面跳躍,尤其受驚嚇或遭到圍捕時。因此,圍網具上緣安裝雙重浮子綱,上層浮子綱同時繫綁一串小圓環,再加一條收束繩索,形成一堵數公尺高的網牆突出水面,防止烏魚跳躍越過浮子綱逃逸。 
沒落的巾著網漁業
1961年間是巾著網漁業最興盛時期,共有二百多組,四百多艘漁船,南方澳就佔了一百一十組,是巾著網的大本營。1977年以後,鯖鰺大型圍網從日本引進,尤其扒網漁具漁法(澎湖叫白網、高雄稱三腳虎、蘇澳改稱近海圍網)現代化後,巾著網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目前只剩下十多組,南方澳也只有四組,成了夕陽漁業。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圍網漁具漁法知多少?

圍網具(purse seines)就像一條橫擺的浴巾,上緣縫繫著一串小浮球,下緣則縫繫一串沉子及小圓環,專有名詞叫締括環(purse ring),另外有一條綱索,專有名詞叫締括綱(purse line),穿過小圓環。當包圍魚群後,迅速收束綱索,將所有小圓環集中吊起,浴巾變成袋狀,魚群被包圍在袋子內。
圍網具(purse seines)作業情形
從史實及漁法技術面來看,圍網漁具漁法是從地曳網(beach seine)和火誘網(lampara)兩種不同漁法演變而來的。 
地曳網(beach seine)
地曳網(beach seine)是所有漁網具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捕魚方法,已經普遍被世界各地的漁民使用了好幾個世紀。結構上,它是長條型的網片,兩端繫綁繩索,網片上緣繫縫著一串小浮球,下緣則縫裝一串沉子,兩端的網目較大稱為「袖網」(wings),中間部份網目較小,有些會像個袋子稱為「袋網」(bag)。沒有船的時候,是靠人帶著繩索將網拉下海,然後在海上繞一大圈後再回到岸邊,最後兩邊的人同時收繩索,將網拉上岸,這時魚蝦都被集中於袋網中。 
火誘網(lampara)作業示意圖
火誘網(lampara)也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法,古埃及文明有圖描繪兩艘漁船利用燈火圍捕魚群的作業情形。火誘網是埃及傳統的漁具漁法,廣泛被世界各地漁民使用捕沙丁魚。 
圍網具(purse seines)結構圖
相較於沿岸地曳網,火誘網才像近海圍網具。火誘網的袖網較地曳網的袖網短,中間捕魚部袋網較深,作業時網形有點像畚箕。若在火誘網的沉子綱下緣加裝小圓環(rings),再用一條繩索穿過小圓環,起網時可以先將網具下緣沉子綱部分收束,防止魚群潛逃,就變成真正的圍網具了,也是一般所稱的美國式圍網具。 
美式鰹鮪圍網作業情形
早期的圍網具,以捕撈沿近海的丁香魚、沙丁魚等小型魚群為主,網具規模小,使用船隻也小,常常要靠燈火補助誘集魚群。1960年代起,測深機(echosounding)被利用來探測魚群,化學纖維網線、揚網機(power block)、捲網機(net drum)陸續被開發應用。圍網漁業技術探魚、集魚、圍捕三步驟,已經科技化、機械省力化,形成機動非常有效率的捕魚方法。漁民有能力圍捕外洋性較大型的魚群,如鳁、鰺、鯖、鰹、鮪等。圍網具也跟著開始擴大,變長也變深,作業船隻也越來越大型化,船速也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