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來去關島圍捕鰹鮪(1)

1993年7月7日接獲豐群水產公司通知,陳導演及攝影師Yoshi兩人已從美國回來,準備第三階段的拍攝工作。7月10日攝影團一行四人搭機來到關島海外基地,等待豐群公司在關島駐在員安排作業船,出海拍攝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海上作業的行程。
關島是中南太平洋作業漁船重要的海外基地
關島不僅是大型鰹鮪圍網船的補給基地,也是台灣中小型冰藏鮪延繩釣船在中南太平洋作業時重要的海外基地。在此進出的大陸漁船也不少。 
攝影團成員到豐國736號圍網船上
7月11日09:00豐群公司在關島駐在員來接攝影團成員到豐國736號圍網船上。圍網船過去聘請日本漁撈長,地位比船長高,現在沒有聘請日本人,但稱謂還沿襲過去,其實漁撈長就是船長,大副則稱為航海船長。原預定下午14:30出港,因直昇機還在修理,經商討決定改延到第二天早上出港。 
現代千噸級大型美式圍網船豐國736號
豐國736號圍網船屬千噸級大型美式圍網船,配備有一架輕型直昇機,搜尋魚群。下午約14:30,移船位靠外檔,這時直昇機修理好飛來停靠駕駛室上面平台。因出港延期,大伙趕著去超商買杯子、水、準備宵夜糧食。 
千噸級大型美式圍網船穩發626號
7月12日06:00,今天要隨船出海,興奮睡不著,一早起來在後甲板散步。鄰船也是大型美式圍網船,穩發626號,看到有一戴眼鏡年輕人,以為是報務員,跟他點頭喊「早!」,年輕人走過來豐國736號打招呼,經自我介紹才知道是穩發626號船東謝龍隱(28歲)。07:30豐群公司邱經理帶保養直昇機的人上船,原來飛行員這次不隨船出海。邱經理問我認不認識劉錫江,他們是高雄中學同學,啊!原來邱經理是雄中學長。 
豐國736號出海作業
08:30領港上船,豐國736號開始移船出港。10:15船以正常速度南下,攝影團陳導演、攝影師Yoshi及我,首先進入駕駛室拜訪漁撈長(船長),說明攝影任務,船長也詳細介紹駕駛室內各種漁航儀器以及圍網專用的聲納和網深計,並請喝椰子汁。
攝影團拜訪船長,船長詳細介紹駕駛室內各種漁航儀器

隨後拜訪昌鈺晶報務長、陳達昌航海船長(大副)和陳豪勇輪機長,瞭解船上重要幹部工作職掌。 
船尾斜坡上的圍網具和作業快艇
鰹鮪圍網漁法是海洋漁業中網具規模最大、技術性最高的漁法,具有積極追蹤、包圍魚群的特性,以捕撈鰹魚、鮪魚等表層洄游魚類為對象。豐國736算是很現代化的鰹鮪大型圍網漁船,網具堆放在船尾網台,船尾斜坡上搭載1 號快艇。
甲板上另外搭載的機動快艇
甲板上另外搭載2 號及3 號兩艘機動快艇,艇上配備有魚探機及無線電對講機。締括綱絞機和揚網機(POWER BLOCK)全都是油壓驅動式。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遠洋漁船海上作業影片攝影團

攝影團在南非開普敦
1993年外貿協會主辦「台北國際漁業展」,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大力支持,籌建規模龐大的「中華民國漁業主題館」,展出內容包括台灣「海洋漁業」、「養殖漁業」、「水產加工業」及「水產試驗研究」。為充實展出內容,農委會特別商請國內最大的海外基地代理商豐群水產公司全力協助,派遣三人攝影團遠赴阿根廷、南非、關島、泰國等海外基地,實地拍攝遠洋漁船海上作業實況及船員生活紀錄。 
泰國曼谷寺廟
攝影團成員有導演陳世迪、攝影師細谷佳史(Hosoya Yoshi-Fumi)、漁業技術顧問王敏昌等三人。1993年4月8日攝影團出發前往阿根廷Santa Cruz海外基地,拍攝遠洋魷釣漁船海上作業情形。4月27日結束首次拍攝工作,轉往南非開普敦海外基地,拍攝遠洋鮪釣漁船海上作業情形,至5月18日攝影小組結束遠洋鮪釣漁船在南非西南海域作業的拍攝行程。 
鰹鮪冷凍運搬船在曼谷卸魚情形
因陳導演及攝影師Yoshi兩人6月中有事,需回美國處理,第三階段關島海外基地,拍攝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海上作業的行程被迫延後。5月19日先搭機至泰國曼谷海外基地拍攝鰹鮪漁獲加工製罐情形。第二天(5月20日),豐群公司駐曼谷辦事處張州南處長熱心協助,先到碼頭拍攝冷凍運搬船運送鰹鮪魚到曼谷卸貨情形。 
鮪罐廠原料魚分選大小作業
5月21日張州南處長協助安排到罐頭加工廠拍攝鰹鮪魚加工處理情形。曼谷共有六間鮪魚罐頭加工廠,最大一間員工約一萬多人,廠長是台灣人,只同意讓攝影團拍攝廠外原料魚分選大小作業及經煮過後品質不合格的魚肉情形。 
煮過後品質不合格的鰹鮪魚肉
原來被圍網大量捕獲的鰹鮪魚,因船上漁獲冷藏處理不當,或因轉運過程冷藏不好,影響鰹鮪魚的鮮度,經蒸煮過後魚肉品質才會呈現各種不良現象,不能作為製成罐頭的原料。 
四種不良魚肉:凝塊狀、蜂巢狀、濃粥狀、漿糊狀
廠長親自說明,常見的不良品有四種,凝塊狀(CURD)、蜂巢狀(HONEY)、濃粥狀(MUSHY)、漿糊狀(PASTY)。廠長後來知道攝影小組是農委會委派出任務,又有水試所研究人員隨行,最後答應讓攝影小組換上白色工作衣進廠拍攝。 
攝影小組換上白色工作衣進廠拍攝
5月22日結束曼谷鰹鮪漁獲加工製罐的拍攝行程,先回台灣整理魷釣及鮪釣資料。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南大西洋釣鮪魚去後記

「富元一號」鮪釣船把南非國旗掛顛倒了
     1993年5月16日07:00結束遠洋鮪釣漁船在海上作業的拍攝工作,隨「富元一號」鮪釣船返抵開普敦港外,停車等領港。因濃霧,領港不出港領船,透過VHF對講機連絡,告知船就在港口紅燈塔邊,一出港口就看到。直到09:00領港才上船,第一句話就跟船長說:「你把我國(南非)國旗掛顛倒了。」陳導演又好氣又好笑當了一次翻譯。
攝影小組和「富元一號」全體船員合照
10:00「富元一號」終於順利進港了,攝影三人組兩星期來和船員相處融洽,臨別離情依依,大伙一起在船頭甲板合照,互道珍重。豐國公司葉先生、「富元一號」船東潘先生及船務代理商已在碼頭等待了。 
拍攝遠洋漁船在碼頭卸魚情形
11:00辦完離船手續,豐國葉先生立即安排到飯店休息,漱洗一翻。14:00台灣是晚上8:00,趕緊打電話回家,玉華及小孩都在家。然後三人一起去肯達基炸雞店,陳導演和攝影師yoshi吃的津津有味,很習慣美國式飲食。晚上豐國葉先生請吃披薩,如陳導演所願。 
中午在船員俱樂部享用牛肉麵
5月17日09:30,豐國葉先生的協助下,進行拍攝遠洋漁船在碼頭卸魚、轉載、加油、上架維修等情形。中午12:00,就在船員俱樂部享用牛肉麵,稍事休息,再繼續遠洋漁船補給、出港及開普敦基地港周邊環境的畫面。 
台灣在開普敦基地的船員俱樂部
開普敦是南非最大港,位於印度洋與大西洋交界,地理位置優越,有廣闊之港岸與碼頭,港口設施完善,並有充分且高水準之船舶周邊服務業,也是台灣遠洋漁業在海外最大的基地。在大西洋及印度洋作業之傳統或超低溫鮪延繩釣漁船,大多以此為漁業基地,轉載漁獲。赴阿根廷及福克蘭海域作業之魷釣漁船,於往返漁場與台灣時,也都會藉地利之便,進入開普敦港補給。 
遠洋漁船進出開普敦港卸魚轉載
每年約有500艘次漁船進出開普敦港口卸魚、加油、補給、維修及替換船員。開普敦有一1990年興建頗具規模、完善的船員俱樂部,提供漁友舒適住宿及休閒場所。 
攝影三人小組:攝影師yoshi、導演陳世迪、漁業顧問王敏昌
此次,農委會透過外交部,通令請各有關駐外人員協助支援攝影小組,確實也發揮了很大功能,尤其在進出機場海關也得到最佳效率。至於豐群公司則透過各基地駐在員協調安排海上作業船隻,也很盡心盡力,因為海上作業船隻狀況及時間比較難掌握,有些還要透過各作業船的船東熱心協助,讓攝影小組能順利進行遠洋漁船在海上作業及海外基地卸魚、加油、補給等情形的拍攝工作。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飛魚與飛魚卵漁業

30餘年前,曾經與同事劉振鄉博士隨海鴻號試驗船來到蘭嶼調查飛魚漁業。
蘭嶼達悟族人在碼頭分享捕獲的飛魚
飛魚屬於洄游性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在海洋生態系中屬於食物階層較低的物種,牠們攝食小型魚蝦類,但被鮪、旗魚,鬼頭刀,鰹魚等中大型魚類等所掠食。因此,飛魚並非是台灣沿近海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但由於結合了傳統原住民的文化,除了食用價值外,已成為一種同時具有文化與觀光價值的特殊性產業。 
漁民用草蓆採捕飛魚卵
然而,飛魚所產之卵又被那些以「美食」為名的饕客們所喜好,成為高級海鮮料理食材之一,經濟價值相對提高,飛魚卵漁業遂成為台灣沿岸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漁業。根據以往的認知,飛魚群每年3-4月間魚群會隨著太平洋的黑潮北上,游經台灣東部海域,至彭佳嶼水域聚集並繁殖產卵。因此,5-7月間,是基隆彭佳嶼海域採捕飛魚卵的盛期。 
飛魚卵漁業海上作業示意圖
近年來,飛魚卵及飛魚的捕獲量出現明顯下降的情形,加以大陸漁船也開始加入競捕,因此究竟是資源量的下降? 亦或是氣候變遷的影響?還是大陸船隻的競捕所致?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斷定。
飛魚追逐網漁業海上作業示意圖
飛魚卵自然是產自飛魚,因此,在台灣北部專門捕「卵」的業者認為,因為南部追逐網採捕飛魚過量,導致飛魚卵的減產。而捕撈「飛魚」的業者則認為,北部漁民利用飛魚卵粒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浮物或海草上的習性,編制草蓆鋪設於海面引誘飛魚產卵,然後回收草蓆採取附著之魚卵經加工處理後販售,因過度捕卵才是導致飛魚減產的元凶。 
主要飛魚種類(圖片來源:日本魚類大圖鑑)
據海洋大學王世斌博士(2008 ~ 2012)的研究調查發現,其實「飛魚卵」漁業所採捕的飛魚卵,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尖頭細身飛魚(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所產;而「飛魚」業者所捕撈的飛魚,則大多是屬於體型較大的黑鰭(Cheilopogon cyanopterus)、白鰭(Cheilopogon unicolor)與較短小圓身的斑鰭飛魚(Cypselurus poecilopterus),兩者間並沒有直接具有因果之關聯。 
「飛魚卵」採自尖頭細身飛魚所產的卵
王世斌博士的研究調查也證實,北部飛魚卵漁業的產卵親魚,尖頭細身飛魚,是來自北部或東北部的水域,而非從南部水域洄游而來。產卵活動主要在水溫攝氏26-30度的水域進行,但當水溫攝氏31度以上的高溫出現於東北部海域時,產卵活動幾乎已經接近終止。
5-7月間,是基隆彭佳嶼海域採捕飛魚卵的盛期
至於南部捕撈飛魚為主的追逐網漁業,則甚少捕獲北部產卵的尖頭細身飛魚。因此王世斌博士建議飛魚卵漁業與飛魚漁業的管理似乎必須分開考慮。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挪威式圍網漁法

美式圍網漁具漁法
挪威的圍網漁具漁法發展比較晚,一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仿照瑞典的圍網漁法,主要是圍捕沿近海的沙丁魚、鰊魚、鯖魚、小型鮪魚。其實瑞典的圍網漁具漁法則是在1880年從美國引進美式圍網漁具漁法,主要捕撈鰊魚(herring)。 
利用曳綱絞機捲收締括綱的圍網漁法
早期圍網漁法需要很多的人力,在圍捕魚群後,是用人力搖動滾輪捲收締括綱(purse line),然後也是用很多人力一把一把將網拉上船,或利用吊桿及繩索一束一束將網吊上船。直到1950年代,美國加州的鰹鮪圍網船首先使用揚網機(power block)及曳綱絞機(warp winch),減少圍網作業時間,大大提高漁獲效率,美式圍網漁法成為機動、迅速、積極、最有效率的捕魚方法。
揚網機(power block)捲揚網具,靠人力整理
曳綱絞機(warp winch)安裝在船尾作業甲板上,揚網機(power block)則高掛在船尾作業甲板的吊桿上。利用曳綱絞機(warp winch)迅速捲收締括綱(purse line),然後再用揚網機(power block)將網具捲揚到船尾甲板,靠人力整理網具堆放,縮小網具包圍範圍,最後抄取漁獲物。 
挪威水產研究船,G. O. Sars號
但是,挪威卻是最早體認到ASDIC,二戰時英國研發探測潛艇的一種音響儀器,可以用來探測魚群。1949年挪威首次將海軍用的聲納(sonar)安裝在水產研究船,G. O. Sars號,用來探測鰊魚(herring)魚群。1955年,挪威的Simrad公司研發生產第一部漁業專用聲納。 
水試一號現代化設備,漁業聲納、拖網監控系統、科學魚探、水文聲納
此外,挪威也成立漁撈技術研究所(Fishing Technology Institue)致力於漁撈機械省力及自動化技術之研發。1993年水試所建造完成的挪威式水產研究船,水試一號,即配備一套拖網自動化作業系統,從魚群探測、追蹤、下網捕撈、調整曳綱長度、拖網船速,到漁獲起網,均利用電腦自動控制。 
拖網自動化作業系統
挪威的圍網漁法,也充分利用漁業聲納,再加上締括綱絞機、揚網機,將圍網漁具漁法推向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省人力漁撈機械,三滾軸揚網機(triplex),的開發,使世界的圍網漁具漁法開始產生巨大改變。 
省力化挪威式圍網漁法
挪威式圍網漁法,將締括綱絞機安裝在船艏作業甲板上,三滾軸揚網機(triplex)則安裝在船中舷艢甲板上,可以輕易的將圍網具從海中揚起,經過輸網管及安裝於船尾的揚網機,將網具送到船尾作業甲板。船尾甲板另外有一台揚網機,安裝在活動機座的屈臂吊車(crane)上,能活動自如調整揚網機的位置,輕易的將巨大的圍網具整理堆放在船尾作業甲板上。充分利用機械及電腦科技,大大節省圍網漁法的人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