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飛魚與飛魚卵漁業

30餘年前,曾經與同事劉振鄉博士隨海鴻號試驗船來到蘭嶼調查飛魚漁業。
蘭嶼達悟族人在碼頭分享捕獲的飛魚
飛魚屬於洄游性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在海洋生態系中屬於食物階層較低的物種,牠們攝食小型魚蝦類,但被鮪、旗魚,鬼頭刀,鰹魚等中大型魚類等所掠食。因此,飛魚並非是台灣沿近海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但由於結合了傳統原住民的文化,除了食用價值外,已成為一種同時具有文化與觀光價值的特殊性產業。 
漁民用草蓆採捕飛魚卵
然而,飛魚所產之卵又被那些以「美食」為名的饕客們所喜好,成為高級海鮮料理食材之一,經濟價值相對提高,飛魚卵漁業遂成為台灣沿岸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漁業。根據以往的認知,飛魚群每年3-4月間魚群會隨著太平洋的黑潮北上,游經台灣東部海域,至彭佳嶼水域聚集並繁殖產卵。因此,5-7月間,是基隆彭佳嶼海域採捕飛魚卵的盛期。 
飛魚卵漁業海上作業示意圖
近年來,飛魚卵及飛魚的捕獲量出現明顯下降的情形,加以大陸漁船也開始加入競捕,因此究竟是資源量的下降? 亦或是氣候變遷的影響?還是大陸船隻的競捕所致?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斷定。
飛魚追逐網漁業海上作業示意圖
飛魚卵自然是產自飛魚,因此,在台灣北部專門捕「卵」的業者認為,因為南部追逐網採捕飛魚過量,導致飛魚卵的減產。而捕撈「飛魚」的業者則認為,北部漁民利用飛魚卵粒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浮物或海草上的習性,編制草蓆鋪設於海面引誘飛魚產卵,然後回收草蓆採取附著之魚卵經加工處理後販售,因過度捕卵才是導致飛魚減產的元凶。 
主要飛魚種類(圖片來源:日本魚類大圖鑑)
據海洋大學王世斌博士(2008 ~ 2012)的研究調查發現,其實「飛魚卵」漁業所採捕的飛魚卵,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尖頭細身飛魚(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所產;而「飛魚」業者所捕撈的飛魚,則大多是屬於體型較大的黑鰭(Cheilopogon cyanopterus)、白鰭(Cheilopogon unicolor)與較短小圓身的斑鰭飛魚(Cypselurus poecilopterus),兩者間並沒有直接具有因果之關聯。 
「飛魚卵」採自尖頭細身飛魚所產的卵
王世斌博士的研究調查也證實,北部飛魚卵漁業的產卵親魚,尖頭細身飛魚,是來自北部或東北部的水域,而非從南部水域洄游而來。產卵活動主要在水溫攝氏26-30度的水域進行,但當水溫攝氏31度以上的高溫出現於東北部海域時,產卵活動幾乎已經接近終止。
5-7月間,是基隆彭佳嶼海域採捕飛魚卵的盛期
至於南部捕撈飛魚為主的追逐網漁業,則甚少捕獲北部產卵的尖頭細身飛魚。因此王世斌博士建議飛魚卵漁業與飛魚漁業的管理似乎必須分開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