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起,政府開始推動「設置魚礁、培育資源」工作,迄今已37年,公告設立了87處人工魚礁區,所投放各型礁體(包含三角形水泥礁、半圓形組合水泥礁、1m立方水泥礁、2m立方水泥礁、輪胎礁、船礁、軍艦礁、鋼構礁)總數達18萬餘座以上。
1975年8月中旬曾經目睹宜蘭南澳魚礁區,有三個水泥魚礁被海浪沖捲在沙灘上,一個被沙埋二分之一,兩個被沙埋三分之一。因此懷疑18萬餘座魚礁是否還完整存在?若存在到底在哪裡?
|
科學魚探機探測到的魚礁及魚群影像 |
早期調查人員利用魚探機探測到魚礁體後,再使用疊標定位法,觀察地形地貌,量測三個地標的方位,然後在海圖上描繪岀三個方位線的交叉點,定岀礁體位置之經緯度。這種方法就是漁民所說的「看山頭」。漁民只要看陸地上的山頭,就能很準確的找到魚礁投設的位置。不會看山頭的,就找不到魚礁所在。若再輔以潛水調查的方法,才能明確知道海底魚礁礁體種類、分佈、堆疊及聚魚情形。
|
A型鋼鐵礁座落綠島龜灣情形(吳木生攝2003) |
因此,早期的魚礁區公告位置經緯度大多數是海圖的座標系統之經緯度,亦即以台灣虎子山為基準,所規劃出的大地基準(TWD67)座標系統,又叫做虎子山座標系統(Hu-Tzu-San)。導致後來的學者專家帶著衛星定位儀(GPS),根據公告的魚礁區位置經緯度卻常常找不到魚礁,但是漁民確能輕鬆的找到魚礁。原來是經緯度座標系統不同所造成。學者專家的衛星定位儀(GPS)所測量的經緯度座標系統為全球座標系統(WGS84);而漁船上使用的衛星定位儀(GPS)為配合海圖,已經修正為海圖的大地基準座標系統(TWD67),二者經度相差約0.5分,緯度相差約0.1分,實際距離差約900公尺。
|
側掃聲納探測到基隆大武崙魚礁區船礁、水泥礁及魚群分佈情況(王敏昌2003) |
1996年起,中山大學田文敏教授首次應用側掃聲納(Side Scan)的技術在人工魚礁的調查上,不僅能大範圍的、清楚的瞭解魚礁區內各個礁體種類或礁堆的沉埋、分布樣貌,在人工魚礁之搜尋、辨識、定位與高度之量測上,證實較傳統之魚探機及潛水等調查方法更有效率(田,1996、1997)。對漁政機關後續辦理人工魚礁的投設工作,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幫助。